黄衣少女
2021-07-21 浏览0次

经元度

陈春华是一家青年杂志的年轻编辑,他主持的“知心话”专栏拥有大量的读者,常有不少读者写信给他,或诉说自己的困惑、不幸,或畅叙自己的欢乐、追求。

这天,陈春华去编辑部上班,刚走到大门口,就被传达室的老张喊住,老张递给陈春华一封信:“刚才有个穿米黄色风衣的少女送来这封信,她说,请知心姐姐春华快点看信,还说她将不久于人世了,只盼能和你谈一下,说完话,转身就跑了。”

老张说到“知心姐姐春华”时,冲着陈春华一笑,这是因为在编辑部里有个无人不知的出典。原来,陈春华本人是个男性公民,实际上根本不能被称为“姐姐”,两年前,他大学毕业来编辑部报到,总编辑把“知心话”栏目分配给他时,说根据他纤巧秀气的文风来看,他完全可以以女性的名义搞好这个栏目,还笑着说:“你的‘春华’两个字,既可以是男性,也可以是女性的名字。本编辑部目前尚未有青年女编辑,只好请你勉为其难。年轻人,你很有朝气,一定能办好这个栏目,好好干吧!”

就这样,男性公民陈春华在杂志上成了专与读者谈知心话的“春华姐姐”。后来,这个栏目办出了特色,总编辑当然更不肯轻易换下陈春华。

作为一个男性的“知心姐姐”,陈春华既自豪,又不无烦恼,他还不止一次地收到过男性读者的求爱信哩!

眼下听老张把情况说得如此严重,陈春华急忙打开信,只见上面写着:“春华姐姐:我家是贵刊的老订户,我知道你一向乐于助人。你看,让我怎么办呢?爸爸狠狠打我,骂我是‘下贱货’;妈妈流着眼泪跪在我面前,求我别再隐瞒真相。可是,我什么错事也没做过,能谈什么真相呢?没有办法,我只能去死。我也知道,生活是美好的,我还太年轻,却走上了绝路,这种痛苦,想必你是理解的。因此,在绝望中我想到了你,这是我最后的一丝希望。如果连你也不能理解我,那么,我就死定了。”信后,还提出了见面的时间、地点和暗号:当天中午11点,在人民公园一号门,双方见面时各自手捧一本该刊的创刊号。

这些话,说得没头没脑,但陈春华却陡然紧张起来:不好,这个少女要自杀!万一处理不当,世界上又将多一条屈死的冤魂!

他匆匆收起信件,拔腿就往总编室跑去。老张望望他的背影,点点头又摇摇头:“嘿,这小伙子真能助人为乐!这一回,不知又要去解决什么样的希奇古怪事儿了。”

陈春华很快就得到了总编辑的明确指示:一定要设法拯救这个少女的生命。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,急忙拎起电话筒,拨了个号码,找自己的女朋友林倩如联系。林倩如是某区团委的一名专做学生工作的干部,她接到陈春华的电话,听了几句,就噘起小嘴,在电话筒里埋怨开了:“你呀,又要我冒名顶替了!这是第几次啦?同事们干脆都开玩笑把我喊成‘春华姐姐’了。

陈春华头上冒着汗,握紧电话筒,急忙把刚才那封没有署名的信上所说的话念了一遍,央求着说:“小林,人命关天呀!倘若我这个男性的‘春华姐’一出场,不必开口就会把那个少女吓跑,人海茫茫,再找就难了。而且,听传达室的老张说,那个穿风衣的少女像是个中学生,这多少和你的学生工作还搭上一点儿界的嘛。老规矩,你那儿的公假,由编辑部代请。帮帮忙吧!”

其实,一听是这样的事儿,即使陈春华不央求,林倩如也不会袖手旁观的。所以,11点缺2分的时候,林倩如按照那少女在信上的要求,手捧一本创刊号,伫立在人民公园一号门左侧,焦急地等候见面了。但事与愿违,林倩如一直等到12点零5分,仍未遇见那么一个身穿米黄色风衣的少女前来“接头”。林倩如等得脖颈酸了,腿儿直了,肚皮饿了,只得垂头丧气地赶到编辑部,对着陈春华苦笑地说:“嘿,没办法,根本不见人影儿。”

陈春华一愣:“那怎么办呢?”

“滴铃铃!滴铃铃!”正在这时,陈春华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了起来。陈春华拎起了电话筒:“喂,这儿是编辑部,你找谁?”电话筒里传出一个少女尖脆急促的声音,明显地带有气愤:“我找春华姐姐,问她为什么骗人!”“啊?骗人?我没有骗人!我就是陈春华呀!”电话筒里却紧接着传来更气愤的声音:“骗人!骗人!春华姐姐怎么会是你!”

还没等陈春华回过神来,凑在电话边听的林倩如用力捅了一下陈春华,一把夺过电话筒,情急地大声说:“喂,这位姑娘,请听我说,陈春华说是……”话还没有说完,就被对方打断了:“我不相信你!你为什么冒充春华姐姐到人民公园等我?我认识你,你是区团委的学生干部林倩如!你到我们学校开过学生座谈会,你根本不是春华姐姐!”对方说到这里,“咔哒”一下,把电话搁断了。

线索彻底断了,陈春华和林倩如只好你望我、我望你,面对面地苦笑。这时候,其他的编辑早已吃饭去了,办公室里静悄悄的。忽然间,陈春华站起身来,一拍肚皮:“好了,肚皮提抗议,还是先去喂喂它。走,到隔壁四如春面馆吃碗面吧,饱汉总比饿汉容易想出办法来。”

在四如春面馆里,吃到一半时,林倩如忽然放下手中的那碗肉丝汤面,没头没脑地问:“小陈,今天是几月几日?”

陈春华一愣:“怎么?今天不是9月15日吗?”他心里奇怪:小林平时从不忘记当天是几月几日的,怎么今天在这个时候问这样一个问题?谁知林倩如拍着手叫起来:“对啊,开学才只一个半月,我总共到过4个学校开座谈会,这不是有点儿线索了吗?”

陈春华一听开了窍:不错,只要一个个学校去查对,对参加过座谈会的学生一一摸底,那个穿风衣的少女也许就能查到。他兴奋地一拍桌子,“呼!”正要开口,却被林倩如“嘘”的一声拦住:“轻点,旁人都看着……”

陈春华举目一望,乖乖,周围吃面的顾客差不多都惊异地望着他俩。他急忙一吐舌头,低下头“呼噜呼噜”吃起面来。

当天下午,陈春华和林倩如一起走访了几所中学。当他俩进入第四所中学时,那心情就别提多紧张了:因为,如再不能发现线索的话,那就石沉大海,没处找人了。

哎,倒也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功夫。在该校的团委办公室里,校团委书记按记忆排出11名学生的名单,逐一掂量之后,指着最后一名学生的名字说:“对了,这个李萍萍是高一(2)班的入学新生,据这班的班主任王老师说,她开学后只来了5天,就由家长出面请病假,说是得了肝炎,一直在家休养,而且,家长一再表示谢绝班主任的家访,说是怕传染别人。这里头是否有溪跷呢?”

陈春华和林倩如听了,相对一望,都觉得眼前一亮:“哎,有道理,这可是个异常情况!”

无巧不成故事,这个时候,高一(2)班的班主任王老师正在接待李萍萍的家长。李萍萍的父母二人正在教导处诉说他们家最近发生的不幸事情!

李萍萍本是一所初级中学的毕业生,她平时品学兼优,故而能顺利地考进高中。谁知一个暑期下来,她的父母惊恐地发现,独生女的腹部竟一天天地膨胀起来,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显露出怀孕似的反应。新学期开始后,眼见得隆起的腹部已不容易遮掩,最后只得由家长向校方请假,谎称是得了肝炎。为了这见不得人的事,李萍萍的父亲多次大发雷霆,终于忍无可忍,打了李萍萍。萍萍的母亲则只能流着眼泪跪在女儿面前劝她说出真相。可怜的李萍萍有口难辩,精神上越来越处于崩溃的边缘。今天一早,她穿上一件米黄色的风衣,借以遮掩一下日益明显突出的腹部,咬咬牙离家出走。她的父母发现后慌了手脚,无可奈何之下,只得来到校内,说出女儿请假的真情,向校方讨教该怎么挽回。

经过三方面的临时商谈,终于得出三条一致意见:第一,大家继续通过一切可能的渠道分头寻人;第二,李萍萍的父母立即向公安局报案;第三,陈春华赶快去拟就一篇情真意切的短文,作为特殊的寻人启事,登在本期即将出版的“知心话”栏目上,但愿李萍萍一贯爱读这份杂志而能促使她回心转意。

林倩如陪着陈春华回到编辑部时,办公室里的同事们都已经下班了。他俩坐下商议了一阵,陈春华提起笔来要拟稿,桌上的电话铃突然又急剧地响了起来。林倩如一拎起电话筒,就听到了李萍萍的声音。这一意外的情况使陈、林二人都急忙凑近电话筒,生怕漏听了一个字。

李萍萍在电话里说,她已经通过向传达室老张的打听,明白了“春华姐姐”为何是男性的来历,也已知道林倩如是陈春华的女朋友,她表示愿意再相信“春华姐姐”一次,并约定今晚7点,仍在老地方与他俩见面,她将倾诉自己的冤屈。但她斩钉截铁地声明,决不能让她的父母知晓。她为此在电话里警告说:“在见面时,我将把右手插在敞开的风衣口袋里。请你们注意,我手中握着一把剪刀,对准了我的心房。一旦情况有变化,我将立即自杀!”

陈春华和林倩如都连声保证,接受李萍萍的条件。等到放下电话筒,陈春华和林倩如都不约而同地抬手擦了擦额上渗出的紧张的汗水,长长地呼出一口气。一个说:“总算还好!”另一个说:“谢天谢地!”

当晚7点整,陈春华和林倩如果然在人民公园一号门口等到了李萍萍,当林倩如一眼看到,对面走来身穿黄色风衣而一手拿杂志、一手插在口袋里的李萍萍时,不知道为什么,林倩如突然抓住陈春华的手臂,轻轻地在陈春华耳边叫了声:“唷,我想起来了!”陈春华不明白,为什么林倩如在紧要关头突然这么一声“唷”!他急忙一拉林倩如的手,迎面走了过去。

接着发生的情况,当然是他俩劝住了李萍萍,使之彻底打消自杀的念头。但林倩如那突然叫出的一个“唷”字却确实关系重大。为什么呢?原来,林倩如有个叔父是市公安局的老侦察员,林倩如曾听叔父说起,60年代初期,有个高中毕业的女学生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当夜服毒自杀,她临死前曾向法院寄出一份绝命书,说她因父母怀疑她未婚先孕,含冤莫白,只得自寻短见,她在信中坚决要求有关方面在她死后进行尸体解剖,以明真相。结果,令人大吃一惊的是,那个女学生腹中有一个18斤重的瘤子,而她生前的病情却与怀孕反应极其相似。

李萍萍当夜被送进医院,经过医生诊断,情况与那个60年代女学生一样,一个星期后,从她腹中取出一个15斤的瘤。好了,一条年轻而美好的生命获救了,一个即将破碎的家庭恢复了固有的宁静与欢乐。

至于陈春华所在的这家杂志,在最近出版的期刊上,登了一则编辑部声明,声明从本期起,“知心话”专栏改由特邀编辑林倩如主持。当然,在编辑部内部,主编仍指定陈春华辅导、协助林倩如,而这一点,正是陈春华求之不得的。在当期的“知心话”栏目上,头一篇就是由林倩如撰写的纪实文章,名叫《穿风衣的少女》。在文章结束时,作者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:作为90年代的父母,在教育子女中,应该如何对待突发的反常事件呢!是啊,理解和爱,本来就应该是能够统一起来的!

上一篇:神兵天助

下一篇:讨债小鬼

热门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