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庸风雅
2021-07-14 浏览4次

附庸风雅是一篇民间传说成语故事,很多人并不清楚附庸风雅是什么意思,庸原指依附大国的小国,此指依附之意。风雅指诗经中的国风与大小雅。附庸风雅的意思,指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,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。出自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四十二回。

附庸风雅

附庸风雅

附庸:古代指附属在诸侯大国下面的小国,引申为从属的地位或依赖的关系 。

“附庸”本指依附于诸侯国的小国。周代的礼制规定:“天子之田方千里,公侯田方百里,伯七十里,子男五十里。不能五十里者,不合于天子,附于诸侯曰附庸。”

天子之下有五等爵位,依次是公侯伯子男,分封的土地,公和侯是方圆百里,伯方圆七十里,子和男方圆五十里,不满五十里的更小的封地要依附于诸侯国,称作“附庸”,是一个名词。

为什么叫“附庸”呢?“庸”的本义是用需要,引申为受雇用,“附庸”就是依附别人,受其雇用的意思,取其象征意义,故曰“附庸”。

“风雅”怎么能泛指文化呢?原来,“风”和“雅”是《诗经》的两个组成部分。

《诗经》由三部分组成,即风雅颂。“风”是各诸侯国的民歌,称作十五国风,共一百六十篇;“雅”又分大雅小雅,是周王室“邦畿”之内的音乐,被尊崇为正声,共一百零五篇;“颂”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,共四十篇。

“风雅颂”或者“风雅”就用来代指《诗经》,“风雅”因此也用来泛指文化。

“附庸”和“风雅”连用,不知道起于何时,不过据清代同治年间的学者平步青记载,明末清初的文坛领袖钱谦益就曾使用过这个成语。

明代文学家和书画家陈继儒号称在小昆山隐居,却又周旋于高官显贵之间,为时人所诟病,钱谦益谈到陈继儒的这一行径时,讽刺说这叫“装点山林,附庸风雅”。

乾隆年间的诗人蒋士铨把钱谦益的评价扩充为一首诗,讥刺陈继儒:“妆点山林大架子,附庸风雅小名家。终南捷径无心走,处士虚声尽力夸。獭祭诗书充著作,蝇营钟鼎润烟霞。翩然一只云间鹤,飞去飞来宰相衙。

明人吴俨,官至尚书,家巨富。其子酷好书画,购藏名笔颇多。一友家有宋宫所藏唐人《十八学士》一卷,每欲得之,而其家非千金不售。

吴俨之弟富亦匹兄,蓶粟帛是积,然文人常鄙之。一日,其弟语画主曰:“《十八学士》果欲千金耶?”主曰:“然。”

遂如数市之。后置酒宴兄与其素鄙己者,酒半,特谈画,并出示所购<十八学士>以玩。或曰:“君何以知其名画?”其弟顾左右而言他。时人传为笑话。

上一篇:马到成功

下一篇:坐怀不乱

热门故事